案例解析

  • 案例一
  • 案例二
  • 案例三
  • 案例四
  • 案例五
  • 案例六
  • 案例七
  • 案例八
  • 案例九
  • 案例十

危情防范意识创造生命奇迹

展驰199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市,其父母廖振兴夫妇是商人,他们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儿子小展驰身上。一天,电视新闻里说,一个8岁的孩子被陌生人用糖果拐走了,结果被人贩子卖到了外地,其家人历经数年才将其找回。

则新闻给廖振兴夫妇极大的震动和警示,也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从那时起,他们决定先从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危机处理能力入手。廖展驰5岁时,廖振兴夫妇开始培养他的危情意识,以防不时之需。他们告诉小展驰,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自己到人迹稀少的地方去;如果到了陌生环境或碰到迷路等情况时,要想办法找警察叔叔……最重要的是,万一遭遇危险,千万不能慌张,只有冷静才能想出好的应对办法。

许是命运之神也想考验一下这个孩子,2006年6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情真的降临了 ... ... 9岁的小展驰遭遇了什么?他是如何创造奇迹的?点击查看全文>>>


英雄之死引发的思考

2010年3月9日晚10点左右,在北京北六环路段,央视女记者非亚在遭遇一起车祸后,被一名好心的路人救出。随后,非亚和这名男子试图救助车祸中第三辆车中的被困人员时,后面驶来一辆金杯车,将这两位素昧平生、但在危急时刻携手救人的年轻人撞死。消息发布后,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网友们大多对勇于救人的非亚及不知名的男子表示惋惜和哀悼, 称他们为时代的英雄。

此同时,非亚等无奈地成为英雄也引起了危情生存专家的思考:

中国,从小到大,我们从社会、家长、学校那里都不断地听到“注意交通安全”的殷殷嘱咐,但是为什么中国每年都有近十万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伤,这些伤亡数字说明了什么?其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我们的教育中究竟有哪些缺失?想一想,有没有人告诉过你:当司机醉酒开车或边打电话边开车时,他的大脑神经会受到什么样的干扰?当车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的视野会缩减到什么地步?当危情突然来临时,平日没有经过危情生存训练的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异态反应?生命是脆弱的,有时只需一瞬间就会随风消逝...... 点击查看全文>>>


从“爱沙尼亚”号船沉没引发的危情生存意识

1994年9月28日,一艘名叫“爱沙尼亚”号的客轮在芬兰西南部波罗的海海域沉没。船上共964人,幸存者只有141人。这是欧洲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海难事故。

们也许对电影《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瞬间依然记忆忧新:倾斜的船体、混乱的人群,喊叫、呻吟声此起彼伏,人们或者互相谦让、或者争相恐后地掠夺救生衣,争抢救生筏,人性的光荣和阴暗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暴露无遗!但这不过是电影的场景,真实的场景又该如何呢?

实上,混乱的确发生在一些区域、一些人群当中,没有人组织大家,到处是破碎的玻璃和翻倒的桌椅板凳。 但有一个现象却很少有人注意:目击者后来报告,在客轮沉没前最后的可怕片刻里,数目多得惊人的乘客简直却无所作为!有些人似乎并没意识到所发生的事, 他们只是坐在那里,完全的无动于衷。这不仅仅是一两个人,而是成群的人都似乎被魔咒定住了。还有一些乘客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神志清楚, 但他们却呆若木鸡,既不去抢救生衣保命,也不去乘救生筏逃离。船完全沉没后,海里到处漂浮着救生衣,大量的救生筏空无一人...... 这不仅让人发问: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究竟该如何反应如何应对?具有什么素质的人会比别人更有幸存的机会?点击查看全文>>>


幸存不仅是运气——完善“灾难个性”助你逃生

对着大难过后的废墟及瓦砾,我们也许会想今后要将建筑物盖在更加安全保险的地方,逃离时跑得更快一些。 不过努力不应只涉及到客观因素,危情心理素质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事实证明,在处于困境时,如果人们觉得自己具有更多的控制力,就可以表现得更好; 如果人们曾有过更多的训练和经历,就可以在危情下冷静应对,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

2001年9月11日,当飞机撞上世贸中心的双子塔时,摩根斯坦利迪安•威特公司的安全负责人里克里斯科拉让摩根斯坦利公司 的职员们承担起自救的责任,这在那天的世贸中心是绝无仅有的现象。那天早上,巨大的爆炸声后,纽约-新泽西港务局的广播还在不厌其烦地警告人们待在自己的办公桌 前不要动。但里斯科拉却用手提式扩音器、无线电话机和手机疾呼员工赶紧撤离。而摩根斯坦利公司员工们的表现也异常非常漂亮,仅有13人未能逃生,其中包括里斯科拉 和其他4名保安官员,其他2687名雇员工得以生还。

什么使摩根斯坦利迪安•威特公司员工能安全逃生,而许多许多同一幢楼里上班的其他公司员工眼睁睁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是运气还是... ... 点击查看全文>>>


忽视心理危情引发北京大兴区三重灭门惨案

第一起灭门命案: 2009年11月27日,大兴区清城名苑小区一所住所, 惊现六具尸体——四个成年人和两个未满7岁的男孩。凶手为男主人李磊。11月23日晚,李磊回到清澄名苑家中,先后将妻子、妹妹、父亲、母亲、两个儿子 杀害。李磊供述,杀人的想法已经酝酿很多年了。“从小家里管教太严,做什么事都要干涉,见着我非打即骂。”李磊自小就觉得不自由,没有同龄人的快乐, 虽然家庭条件挺好,但还是觉得活着没意思。这次杀人,主要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积累起来,才下定了决心。

第二起灭门命案: 隔近一个月,同是在清澄名苑小区,同样的悲剧在南区另一住房内再度发生。 一名38岁男子持刀杀死妻子及10岁的儿子,并在卧室墙壁上写下血书“为了人民”后,拨打110电话自首。凶手人称自己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属于间歇性的, 曾去精神病医院多次,但未能奏效。他表示,因为家庭不和睦、生活不和谐才导致自己产生杀念。

第三起灭门命案: 在第二起灭门案刚发生没几天,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大兴区某小区内又有人被杀。 刑警赶赴现场,并将嫌疑人张伟控制。经审查,张伟当晚在餐馆与申某等多人聚餐、大量饮酒。餐后,因申某言语讽刺张伟引发口角,张伟遂持刀将申某 杀害。张伟的女友见状呼救时,也被张伟杀害。随后,张伟又到申某家中,将申某的父母和妻子杀害。随后张伟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称自己杀人了,并企图割腕 自杀。他们究竟缘何向亲人朋友举起屠刀?... ... 点击查看全文>>>


水火无情,但真的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相继跳下逃生,均当场死亡,酿成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校园事故。

校校园不大,学生宿舍楼共7层,其中5至6层为女生宿舍。起初从一间宿舍里燃起的火并不大,光看到烟并没有火苗蹿出。浓浓的烟雾中,起火宿舍里的4个女孩躲到阳台上高声尖叫。后来火势慢慢扩大,不一会工夫,阳台上已经能看见明火。火势蔓延,她们身体开始向外探出,并且用手使劲扒住阳台的外缘。有一个女孩先爬到阳台外,仅靠双手扒着阳台。忽然另一女孩身上的睡衣起了火,惊慌失措从阳台上跳了下来。其他3人看到同学跳楼求生,顾不得楼下同学“不要跳,不要跳!”的提醒,一个接着一个跳下。最后那一位是双手攀在阳台外的女孩,她试图跳到5楼,但最终没能找准位置,双手支撑不住也跟着跌落楼下... ... 四个花季少女顷刻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多在大火中失去亲人的人总会被一个问题反复纠缠着,为什么他们的亲人不能想办法逃生? 如果我们是这四个女孩的家人,我们也禁不住仰天长叹:傻孩子,你为什么要选择跳楼求生?!水火无情,我们应该怎样训练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快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反应?我们应该事先掌握哪些应对方法和防范措施?点击查看全文>>>


危情防范意识助男子枪口下逃生

现实日常生活中,银行内外有时会有盗贼暗中观察,待取款人取出钱后暗中尾随,选择时机实施盗窃或抢劫。 因此,一个人走路时不要丧失了警惕性,当觉得自己被人盯梢时,一定要有必要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这样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2007年6月24日15时许,某公司职工张力(化名)像往常一样,赶到某银行提取15万元现金,当他把钱塞进包时, 警惕性极高的他习惯性地环顾四周,发现一名男子坐在银行营业厅椅子上,拿着一张报纸佯装看,眼光却向上翻白瞟着他。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当张力准备离开银行时,发现那名可疑男子不见了。为防不测,平时取钱后就打的的他,多了一个心眼,改乘人多的公共汽车,以防孤单一人被抢。 张力乘201路公交车到终点站瓦窑坝刚一下车,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银行里那名可疑男子就站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身上还背着一个和他差不多的包。

是巧合,还是故意跟踪呢? 面对这名可疑男子,身揣15万现金的张力该如何应对?... ... 点击查看全文>>>


11岁女孩地震中的飞身一跃

2008年5月12日14:28分汶川8级地震,地动山摇,楼房相继倒塌,而此时,康洁正和同学都在六楼里上课,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大部分孩子都不知所措,眼看大楼就要倒塌。康洁很快作出了惊人的举动,她选择了危险的方式求生,从六楼飞身跳下。然而奇迹真的出现了,她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功自救后,她还返回楼内救助老师和其他同学。 据康洁自己陈述,在地震发生瞬间,她考虑了三个生死攸关的问题,究竟是哪三个问题使她成功脱险?在地震发生时, 你是否也能如她一样冷静思考积极逃生?她这样的自救方式到底是对是错?她的勇敢镇定让我们钦佩和感动,更让我们思考。

临危情,少女如何成功自救... ... 点击查看全文>>>


又是一声枪击

2007年4月16日上午7点15分,韩国留学生赵承熙在弗吉尼亚工学院一幢教学楼和一幢宿舍楼内开枪射击,造成22人丧生,20多人受伤,赵承熙也丧生。

承熙缘何举枪射击?悲剧缘何发生?

承熙在生活中沉默寡言,也很少显示暴力倾向,但他在电脑和网络中却似乎构建了一个虚拟暴力世界。在虚拟世界,他或许表达过仇恨、谈起过犯案动机甚至透露过作案计划。这些看似跟心理有关的事件,它真的就是说明他有心理问题?还是有其他的因素导致的?

轻人对社会的认知是这个年龄的必修课,网络及网络游戏的流行是否已经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发展?角度不同,但核心都是要搞明白“我是谁”,“宅”不是一定会与社会脱节,而是要懂得学会自我认知和心理调节!这些方法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

烈枪击悲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 点击查看全文>>>


灾难常有 例外不常有

2009年1月15日,当纽约曼哈顿哈德逊河两岸大楼内的人们看见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窗前呼啸而过,他们差点以为“9•11”事件又要重演。幸运的是,这次发生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的是一个奇迹。由于撞上了大雁,这架A320的两个发动机在半空双双熄火。57岁的机长萨伦伯格曾是战斗机飞行员。他很快意识到,没有发动机,飞机绝对撑不到最近的机场。要避免在城市中心坠毁,在哈德逊河上迫降是唯一生路。他决定孤注一掷。将飞机迫降在了河面上。所有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攀上机翼,平安获救。萨伦伯格成为了美国的英雄。

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但绝对是一个例外。在地震、火灾或坠机等大部分灾难中,生还的机会很少会这样从天而降。

对灾难时,人的大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对于这种反应,人是不是束手无策?“幸存者性格”到底是否存在?技巧、冷静与运气是面对一切灾难的准则?当我们遇到危情的时候,是会主动自救,还是听天由命? 点击查看全文>>>